这也是孔孟对华夏民族最大的贡献,他们把可能犯的错误全部都实践了一遍又一遍。
村里的大喇叭每天都播放《弟子规》与音乐光盘,使整个村子浸透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。春夏秋冬接踵而至,一年的时间匆匆而过。
可是,活动结束之后,村民不干了,纷纷质问她怎么也成了模范?并要求将奖品收回。原来,这两位重名的大娘,一位确实是孝道模范,另一位则碰巧是不孝的模范,后者不但不赡养公婆,甚至连自己的公爹去世都不出来送殡,在村里知名度很高。但是,农民工的身份使他们很难融入城市。村里老人住的房子是最差的,被称为老人房。《弟子规》是晚清秀才李毓修编写的一本蒙学教材,在近年来的传统文化热中备受重视。
她刚出院就坚持来听《弟子规》,因为走动不便,儿媳妇就蹬着小车将婆婆送过来。学者们依托书院探索建立专业性的乡村儒学推广组织,每月中与月末定期给开设两次乡村儒学课堂,即使农忙时节也不间断。正是在儒家推动下, 以天道信仰为中心的更为理性的公共祭祀制度逐渐建立起来, 凌驾于皇室各种混乱的神灵祭祀之上。
与本文讨论问题密切相关者为儒教的生命形态和儒教的聚会形态。这个时候, 儒生实具有两个身份: 儒生, 他信奉儒家价值, 从事文教。这就是儒门存在之基本社会形态。《论语》的编排有其内在逻辑, 首篇《学而篇》实为《论语》全书之内容提要, 首章则是对孔子对自己一生事业之描述,也是孔子对孔门存在之社会形态的交代。
这个社团是以教育的方式形成和扩展的, 连结他们的则是文,尤其是文中所蕴含的价值。由上海市宗教学会秘书长葛壮言研究员邀请, 于2 0 1 2 年1 2 月2 1曰报告于该会, 严耀宗教授、晏可佳研究员给予富有洞见的评议, 极有助于本文定稿,一并深表谢忱。
所有这些公共祭祀都是为邦国、天下之公共福利而祭, 而不是旨在解决个体身心安顿的一般宗教。或许可以说, 经由神道设教, 在基层社会广泛地存在民俗意义上的儒家。因此, 从儒家复兴的角度看, 儒家儒教化之构想不可取。孔子只是不愿轻易对人谈论,也不愿滥用理性, 对神灵的世界进行探究、思考—这种探究必然导致虚无主义。
蒋庆先生虽然承认, 儒教具有神人交通的宗教之义, 但他又明确指出, 儒教不同于基督教意义上的宗教, 是一种 独特的中国宗教。明清时代, 绅士们编撰了大量的劝善书, 借用佛教、道教等理念,传播儒家价值。然则,何谓 学? 以现代语言表示,孔子、儒家之学具有两个维度: 学术, 教育。儒家之命运可因此而改变, 社会秩序也可因此而可被重新塑造。
可以看到, 即便在儒家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, 儒家士君子的数量也许并不多, 远远比不上各种神灵之崇拜者。《孟子》一书也表明, 孟子也具有明确而坚定的天道信仰。
儒家复兴并最大限度地塑造中国秩序之唯一正道,就是传统的 文教模式。由此形成了第二种范式之儒教言说。
由此形成一套以郊天为首的公共宗教系统, 远在儒家出现之前, 它就已存在。其理论之集大成者为董仲舒。一些儒者主张儒教论自认为有事实的依据: 香港、东南亚等有建制化的儒教存在, 并发挥着一定文化、社会乃至政治功能。另一方面,君子一小人之别始终是儒家社会理论之核心, 其行道天下的策略, 也由此决定。此前,孔子庙并不普及。其次需注意, 文庙乃附属于学。
? 儒家、儒教之别在于, 儒家义理价值是否居于王官学 地位,也即儒家是否通过其礼制、文制, 全面而深人地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, 从而塑造中国为儒家式文明体。 ( 本文初稿完成后, 得到干春松教授、任文利博士、任锋博士的宝责意见。
明末、清末儒家宗教化努力之失败恰恰说明了, 正常情况下, 儒家不是宗教。较早的努力实见之于明末阳明后学。
这里的祭祀都是公共性的, 主祭者为共同体之首领: 周王或者诸侯。另一方面, 阳明一脉重视结社, 且其范围超出士人,旁及农、工、商。
到2 0 世纪中期, 权力则掀起摧毁儒家价值及其所塑造、反过来又承载儒家价值之各种制度。其次, 细绎儒教说代表人物蒋庆之说, 实为儒家复兴之操作性方案, 而非真以儒家为宗教。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形态是一个文教, 多种宗教。而九十年代以来, 港台新儒家在儒学研究圈中居于支配地位,因此, 儒家虽非宗教但具有宗教性的观点,在儒学研究圈中, 影响相当之大。
首先, 文庙之制出现甚晚, 如《新唐书*礼乐志五》: 贞观四年,诏州、县学皆作孔子庙。孔子以文教授弟子, 这就是 教,也即教育。
神道设教的显著后果就是多神信仰之理性化。中国的情形也完全不同。
首先, 儒教说只是大陆儒家复兴潮中的一种思路。同时, 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现代政治之基本原则—政教分离,其实也是在基督教之政治脉络中形成并有效的。
但是, 祭祀者却是端居政治秩序之顶端的皇帝,儒家士大夫向来都不是主祭者。儒家之文, 还包括祭祀各种神灵之礼文。这虽然包括优良之心灵秩序乃至天人秩序, 但这些直接关联于社会、政治秩序。) 进入 秋风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儒家 宗教 。
董仲舒推明儒术以来, 儒家价值深人人心, 儒家士大夫透过 学而成为社会治理者。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事实是, 在所有这些公共性祭祀中, 儒家士大夫都不是主角。
因此,包括文庙在内的祭孔之礼就不构成一种社会性宗教, 它更像是儒生团体内部的一种行业性祭祀。然则, 何以提出儒教之说? 蒋庆先生明确指出, 儒教实为儒化中国之不得巳之策,旨在构想一个儒家义理价值进人中国社会、使之上升为王官学的渠道。
四、儒家宗教说论据之辩驳 儒家宗教论者为其主张提出过若干理据, 但略加辨析即可发现, 这些理据均不甚坚实。 三、儒家之神道设教 儒家是文教, 不是宗教, 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宗教。